一份以攝影為主體的刊物,讓作家們連載系列作品。
每期刊載多位攝影作家作品,目前一年發行4期。
用一卷底片拍攝,但不能挑選也不能格放,最終必須以印樣的方式上頭版。
固定刊登於頭版封面的匿名挑戰"白水計畫",多個文字專欄也登載於頭版上。
白水賞01 徵稿結果
捷克風景 / 謝雨潼
捷克人總會自豪地說,自己在歐洲的心臟。他們不位於東歐,而是中歐。中間是捷克的位置:在德國和波蘭中間,在開放和保守中間,在富庶和貧瘠中間。捷克共和國就像斯柯達轎車,它運作良好,但在大眾汽車和LADA汽車中間。
對我而言,捷克的風景是奇怪而割裂的。作為一個外來者,觀看是一種社會融入的方式。由於語言的障礙和訊息的缺失,這種觀看是獵奇的,盲目的。巨大的露天煤礦和世界上最大的城堡建築群是平等的,都是風景的一部分。而風景構成了敘事,敘事又重塑了風景。
這組照片拍攝於2023年6月- 2024年4月。拍攝地點集中於布拉格,北波西米亞及捷克的南部邊境。透過一個外來者的眼光,地方記憶的歷史創傷,德國人的流離失所,社會工程的影響,重工業的後果,可疑的再開墾,黑色經濟,性旅遊和其他或多或少存在於邊境附近地區的產業被揉捏在一起,為全球資本主義對捷克共和國的另類衝擊提供線索。它闡釋了人們如何與後工業時代的景觀共存,在荒誕卻不失美好的環境中面臨不確定的轉型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謝雨潼是一名攝影師,1999 年出生於雲南省曲靖市。他的實踐聚焦於空間的探索, 關注空間中的人類活動,以及歷史,社會,政治對空間留下的痕跡。在布拉格電影學院學習期間,他進行了多種媒介的探索,透過錄影,裝置,現成圖片等媒介,討論身份,政治,遷徙,以及親密關係。
黃弘川
1986年生, 香港人,2014年移居台灣,目前在新竹北埔定居。北埔的攝影計畫已進行七年。 2020年在日本濱松Kagiya Gallery舉辦「Hakka Sonata」個展;同年在台北G. Gallery聯展;2022年在台北1839 Gallery個展。 2021年聯合出版攝影書《認同的例外:他們的飛行紀事》。
刊載系列: 無題-川
刊載於: 01, 02, 03
郝渂心
出生於高雄,生長於高雄和台北。
作品常透過編排和重新詮釋他人的或現有的影像與文字,檢視社會於性別、資本主義和其延伸的慾望如何影響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。作品多使用但不限於現有數位影像、手機相片、採訪、紙張與壓克力。
刊載系列: 「:」、食譜
刊載於: 01, 02, 03
林文強&謝婷伃
林文強
影像創作十ㄧ年,從黑白、彩色、拼貼、多媒材不限,以創作的純粹與原點為目標,緩慢前進中。
謝婷伃
自幼學古典音樂,高中受即興舞蹈啟發接觸各類型音樂,以在框架下自由玩樂為目標,日前就讀南藝大爵士音樂學程。
Web: linwenchiang
刊載系列: 黑白爵士、有妳的風景
刊載於: 01, 02, 03
黃皭
黃皭(Ngkiò)是一名攝影藝術追求者,使用照片、聲音、與動態創作。攝影當下的情緒、類日記,作品表現內在和自己在生命中的位置;2017年就任母親職務,人生最難打破的紀錄是365天睡覺都會做夢,持續了好幾年。
刊載於: 01, 02
吳雨蓁
高穎琳
高穎琳,獨立策展人、藝術家,她的創作主要關注距離和邊界的重新想像,亦曾策劃 《香港與福岡的日常——當代藝術考現學》(art space tetra,福岡,2023),《後人類敘事》系列(牛棚藝術村及香港醫學博物館,香港,2020至2022)等展覽。她目前往返於香港和台灣生活與工作。
說水專欄
刊載於: 01, 02, 03
劉士楷
台中人,35歲以前以藝術為志業,35歲以後只以適合自己的樣子活著。文字創作是生活中時有時無的東西,像是一次漫長的慨嘆,或是試圖將卡在思維中某件事的本質,用海量的訊息將之從腦中驅趕出來。
話白專欄
刊載於: 01, 02, 03
李曉華
李曉華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,喜歡看漫畫,現於香港工作。他慣以攝影為主要創作媒介,近來在實驗影像的呈現方式,以玻璃、水泥、金屬等物料作為光與銀鹽的載體。他每天在城市被看似瑣碎和無厘頭的事物吸引,嘗試用影像記錄及連結種種碎片。平靜與細微的觀察彷彿在抗衡急速的節奏,又或藉此從現實抽離。
刊載系列: 路徑筆記
刊載於: 03
許鎮富&劉乃綺
許鎮富
出身南都,多愁善感、不多話。臉上戴有一副眼鏡,有一堆造型特殊的相機作為武器,披頭散髮,偶爾在旅行中也會派上用場。毫無忍耐飢餓的才能。
劉乃綺
個性認真、冷漠,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到厭倦,獨立處世。港都鄉村出身,重視女性精神。身上配有視如己出的百套衣服,但在旅行中只使用一套衣服。
刊載系列: 黑與綺子
刊載於: 03
31寫真塾-張晉睿
底片相機維修師,31寫真塾創辦人。無處不是遍在的風景,只在於怎麼去看,底片相機是機械和光學的完美結合,重要的文化資產,只愛底片只拍底片,真實物理性的存在,有光就能看,給他光線就能洗出照片來。
刊載於: 03
沈柏逸
喜歡不可見、偶然、弔詭、矛盾、不合時宜的事物勝過理所當然。關注當代藝術、情感技術、批判理論、美學體驗與另類知識生產。現就讀於北藝大美術學系博士班,文章散見於《典藏ARTouch》、《CLABO實驗波》、《臺灣數位藝術》、《藝術觀點 ACT》、《Critical Asia Archives》與《報導者》,並經營平台《Mi M1 MeW MəW》。
文字專欄
刊載於: 03
Powered By